懶爪龍(屬名:Nothronychus)又名偽君龍,是種鐮刀龍類恐龍;鐮刀龍類是群奇特的獸腳亞目恐龍,擁有缺乏牙齒的喙狀嘴、類似鳥類的骨盆結構(也類似鳥臀目)、腳掌有4個往前的腳趾。
懶爪龍的模式種是麥金利山懶爪龍(N. mckinleyi),由詹姆斯·柯克蘭(James Kirkland)與Douglas G. Wolfe在2001年所敘述、命名,化石是在新墨西哥接近亞利桑那州邊界的祖尼盆地所發(fā)現(xiàn),該地屬于Moreno Hill組,地質年代為白堊紀晚期的土侖階中期。第二個種是葛氏懶爪龍(N. graffami) ,是在2009年被敘述、命名,化石發(fā)現(xiàn)于猶他州的Tropic Shale組,年代為土侖階早期,比麥金利山懶爪龍早了100萬到50萬年。
懶爪龍的屬名在希臘文意為“類似樹懶的指爪”,因為這種動物讓柯克蘭聯(lián)想起大型的地表樹懶。
中文學名 懶爪龍
拉丁學名 Nothronychus
別 稱 偽君龍
界 動物界
目 蜥臀目
亞 目 獸腳亞目
科 鐮刀龍科
屬 懶爪龍
分布區(qū)域 美國阿里桑納州與新墨西哥州邊界的祖尼盤地
發(fā)現(xiàn)者 kirkland & wolfe vide stanley
發(fā)現(xiàn)時期 2001
生存年代 白堊紀晚期
食 性 草食
分布范圍
古生物學家在阿里桑納州與新墨西哥州邊界的祖尼盤地,發(fā)現(xiàn)新恐龍品種,證明時至今日,北美仍有未為人知的恐龍品種。其中一種名為懶爪龍,這種恐龍和食肉的暴龍同宗,卻吃植物維生。古生物學家說,這種恐龍約在九千萬年前在地球出沒,棲息地點是森林和沼澤交匯地帶,有如今天路易斯安那州部分河流交匯地區(qū)。據(jù)說,恐龍該都有鳥類的特征,身體也可能布滿羽毛。
發(fā)現(xiàn)恐龍化石的地點是在新墨西哥州邊界的的祖尼盤地,距離亞利桑那州的州界不到一公里。 在中生代白堊紀億5千萬至7千5百萬年前],地球劇烈暖化,兩極冰雪融化,使海平面升高至比現(xiàn)在高三百公尺,地球表面干燥地點減少。這段時期稱為〝白堊紀空隙〞,因為對這段時期內地球上的生物,我們一無所知。而祖尼恐龍在9千1百萬年前在北美出沒,故此是屬于〝白堊紀空隙〞的生物。懶爪龍是北美洲第一個發(fā)現(xiàn)的鐮刀龍類,之前發(fā)現(xiàn)的鐮刀龍類都是來自于中國與蒙古。懶爪龍的體型比死神龍與慢龍還大,但在某些層面則比這些亞洲近親還要原始。在2005年的猶他州,則發(fā)現(xiàn)了一個較早期的相關物種猶他鑄鐮龍。
© 2018-2024 自貢市源中圓科技有限公司 備案號:蜀ICP備18023866號-1 技術支持:四川百信智創(chuàng)科技有限公司
川公網(wǎng)安備51030002000230號